首批圆明园文物“回家”大量文物仍流散于海内外

2024-09-04 07:02:2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ng体育官方网站首批回归的文物包括8件汉白玉石构件和一对汉白玉石鱼等10余件石雕构件,它们原本流散在北京民间,分别于2006年7月和11月正式回归圆明园。

  8件汉白玉石构件分别是存放于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原北京电教馆)院内的6件西洋楼景区汉白玉石雕建筑构件和2件中式建筑构件。

  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石构件是“文革”期间被运来的。文物专家指出,这8件文物历经百年坎坷,躲过许多劫难,能够流传至今实属幸运。

  据专家考证,这8件质地为汉白玉,造型为正方形、长方形或扇形的建筑构件,原安放于圆明园海晏堂等处。

  此次回归的一对汉白玉石鱼,大小一致,身长125厘米、高58厘米;放石鱼的须弥座长125厘米、宽93厘米、高47厘米。据介绍,原属大水法的这两条石鱼是在西单横二条34号李先生家院内偶然发现的。“这是近20多年来,首次成功‘要’回来的圆明园流散文物。”发现石鱼的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感慨地说:“今天,它们终于回家了。”

  目前圆明园文物流散于海内外的数量相当惊人。“仅在北京市范围内,圆明园流散文物比较集中的单位和民宅就有10余个,总量近百件。”圆明园管理处主任助理宗天亮说。

  宗天亮介绍,2000年以来,流失海外的12生肖铜雕陆续回归了4件,分别是猴首、猪首、牛首、虎首,但其余8件或物有所属,或下落不明。

  自1860年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劫掠焚毁以来,圆明园所存珍贵文物大量流失,一直持续了百余年。文物散失的区域也相当广泛,除了海外,国内大多散落在北京、保定、苏州、南京等地,有的已经成为当地一些建筑的构件,甚至成为某一级的保护单位,这加大了文物回归的难度。

  “现在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目前还存在多少,保护情况如何,这些都很难界定,也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宗天亮说,“文物只有回到原来的所在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5年启动大遗址保护项目,每年投入2.5亿元对具有重大影响的大遗址进行重点保护,圆明园位列保护大遗址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戴逸等23位著名专家学者曾联名发出《圆明园散落文物回归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向全社会发出呼吁,共同努力促使圆明园流失文物回归。

  企业家、艺术家、海外华人等志愿捐献队伍在逐渐扩大。罗哲文介绍,2003年,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从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火烧圆明园时流失海外的猪首铜像,经过艰苦的谈判,最后由澳门企业家何鸿燊捐资近700万元人民币购回。(甘丽娅 李永强 胡春梓)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