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古蜀文明芳华

2024-09-12 18:32:0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NG体育一件小巧精致的陶塑人面像,是四川地区迄今已知最早的陶塑艺术珍品之一。出土于具有丰富文物遗存的营盘山遗址,陶塑人面像线条简练、表情生动、造型传神。营盘山内的9座人祭坑,为我们揭开古蜀人神秘面纱。

  “双颧骨突出,有着典型的古西北人种的特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剑介绍,9座人祭坑是探讨古蜀先民体质人类学特征最直接、最实证的材料。根据营盘山遗址发掘出的保存相对完好的颅骨,专家通过精细鉴定与测量,首度复原了5000年前古蜀先民的容貌。

  考古研究员通过对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颅骨进行鉴定,发现营盘山先民与古西北类型的人最为相似。营盘山遗址出土的大量彩陶碎片,与甘肃、青海地区马家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营盘山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具有面目相近的陶塑人像、风格类同的彩绘花纹、基本一致的主食等。

  相似的人种鉴定,揭示出两种文化或属于同一个系统,两地有非常密切的文化交流与人群迁徙。这为探索古蜀文明的起源提供实证,为史前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交流互动提供依据。

  《古蜀之源》还用科技揭示了古蜀人的生活变化。大约4600年前,古蜀先民突然离开生活了几百年的家园。

  营盘山遗址为何被古蜀人废弃?“石笋”解释了答案。石笋是研究古代气候变化最可靠的材料。它可把外界的降水、温度等信息沉积在里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勋林介绍,研究人员用科学方法将信息提取出来,重建过去65万年外界气候环境的信息,从古代气候变化解读营盘山遗址衰落原因。他们发现,那时席卷北半球的气温骤降,再加之湿冷和干旱,使得营盘山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纪录片还通过一系列文物,串联起古蜀人的迁徙路径。比如,一件夹砂红陶质地的侈口深腹陶罐。这件文物出土于桂圆桥遗址,该遗址出土了1000多片陶片。研究者用这一组器物,推测出赴成都平原的迁徙者来源于岷江上游河谷。

  桂圆桥遗址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同样为探寻古蜀文化的发源提供重要线索。岷江上游河谷的先民,用足迹推进着人类开发成都平原的历史,来自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人群,与川西高原本地原住民在一次次迁徙中融合,共同创造了早期的古蜀文明。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