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大讲堂|卢海鸣:“南京”两个字本身就是金字招牌

2024-09-12 18:32:2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ng体育官方网站“金陵文化”“秦淮文化”“古都文化”……南京文化究竟应该叫什么?卢海鸣认为,南京文化就应该叫南京文化,因为“南京”两个字本身就是金字招牌。

  2月23日,“江苏文脉大讲堂·13市13讲”首期讲堂精彩开讲,《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主编、南京出版社社长、南京学研究会会长卢海鸣,以“别样的南京”为题,从全新的视角,讲述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多重的城市形象、众多的历史名号、丰厚的文化内涵、重要的历史地位、巨大的品牌价值,让观众领略到不一样的南京。

  江苏文脉大讲堂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承办。

  现代+App、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多个平台全程直播,8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

  卢海鸣赋予了南京一个称号:脸城。“作为一个跨江的古都,它的面积有6000多平方公里,很像一个优雅的女士像,戴着一顶帽子面朝东。”卢海鸣介绍,栖霞区是她的帽檐,六合区是她帽子的顶部,溧水区成了她的颈部,江宁区就是她的面部。

  南京的内城又像什么?卢海鸣说:“很多人觉得,由明城墙围合的南京,就像朱元璋的一张脸,玄武湖是水汪汪的大眼睛。”

  南京被叫做“脸城”还有一个根据,在南京清凉山石头城公园的古城墙,有一块内嵌的沉积岩石头,被人称为“鬼脸”,那是天然形成的。

  作为“脸城”,南京最早的“男神”长啥样?1982年,浦口营盘山出土的高9.8厘米的陶塑人面像,堪称是“金陵先祖”留下的尊容,距今约5000年前,是南京最早的“男神”像。

  走进六朝博物馆,还能看见1500多岁的人面纹瓦当,它们曾在东吴大地上,曾在高屋建瓴处,至今每一枚都表情生动。

  在南京有文献记载的2500年建城史中,诞生了70多个名号。官方命名的有近30个,从最早的“冶城”一直到现在的“世界文学之都”;民间文人笔下的有40多个,比如“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等。

  “南京的名号变迁史,就是一部南京城市发展史,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卢海鸣说。

  南京曾有一个建业的名称,“建业”和今天南京的“建邺”有什么关联?西晋太康元年(280)灭吴后,对东吴都城建业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措施。首先是废建业之名,更名为秣陵;其次是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分秣陵之地设置临江县,在今天的江宁区。

  太康三年(282),“分秦淮水北为建邺,水南为秣陵县”(《建康实录》);“改业为邺”(《晋书》)南京称作建邺始于此。

  西晋王朝将建业的“业”字加上一个耳朵,虽然发音相同,但意思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做?史料上没有记载。卢海鸣推测,邺城是司马氏的发迹地,位于河南省临漳县。定都于洛阳的西晋政权,将吴都建业改名为“建邺”,含有不忘故土之意。

  “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此后,南京才是今天的南京。”卢海鸣表示,历史上河南南阳、江苏镇江、四川成都、辽宁辽阳、河南商丘、河北卢龙、河南开封都叫过南京,所以读明朝以前的典籍一定要注意。

  “江苏镇江曾以‘南京’命名。”卢海鸣说,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司马睿以建康(今南京)为都。为安抚北方侨民,司马睿广设侨州郡县,其中将京口(今江苏镇江)作为南徐州的治所,以安置北方徐州来的移民,“南徐州京口”因此而被简称为南京。

  据萧子显《南齐书》卷18《祥瑞志》记载:“谶又曰:‘肃草成,道德怀书备出身,形法治吴出南京。’上即姓讳也。南京,南徐州治京口也。”

  唐朝时期,四川成都曾经以“南京”命名。大诗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写道:“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可见诗题中的“南京”指的是今天的成都。

  一些宋代相关名著、诗词、典籍中出现的“南京”,大部分指的都是商丘。比如元代末年《水浒传》第二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在酒店里见到金翠莲父女,问他们为什么在这里啼哭?金翠莲答:“官人不知,容奴告禀: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这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

  别样的南京,还体现在南京是一座京字号的城市。在中国近3000座城市当中,除了首都北京以外,南京是唯一带有京字号的城市。

  “金陵文化”“秦淮文化”“古都文化”……南京文化究竟应该叫什么?卢海鸣认为,南京文化就应该叫南京文化,因为南京这个词是明代留给南京的大一统象征,“南京”两个字本身就是金字招牌。

  首先,在中国将近3000座城市当中,南京是唯一带有京字号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金字招牌。第二,南京这个名词的诞生是在大明王朝,而明朝是南京都城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第三,明朝时期的南京才正式形成今天南京的空间范围。

  南京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什么?卢海鸣认为,南京的文化符号一定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符号所能代表的,因为南京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

  作为中国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城,那么南京应该向何处发展呢?卢海鸣表示,“世界文学之都”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南京的方向就是文化。“文化是南京的底色,也是我们南京的灵魂。”

  建邺区文联诗词楹联协会会员杨正明便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听了今天的讲座,我对南京的文明、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老家是苏北的,1997年来到南京。作为一个新南京人,我应该更好地去发现南京,认识南京,更好地建设南京。”

  郝海兵是一名退休法官,爱好文字、写作。她表示,今天的讲座令自己收获颇丰,“今天有机会来到这里非常愉快,讲座中很多点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有一段,我听到南京的建城史从2500年推到了3100年,生活在这座城市,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文|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裴诗语 白雁 胡玉梅 赵丹丹 宋经纬 王凡 杨晓冬 刘赟 王子扬 张文颖/文 钱念秋 储希豪 顾闻 施向辉/摄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