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石雕Like stone
刘鹏 千锤万凿
刘鹏,多年钻研汉白玉雕传统技艺,致力于收集、整理和传播汉白玉雕文化。现任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校长,是中国石雕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石雕石刻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刘鹏设计的中华石雕艺术园被评为北京市“四大工美工程”之一,多次获得国家级大赛金奖。
雨过天晴,阳光透过几朵积云洒在石面上,中华石雕艺术园里的汉白玉雕表面爆发着无数细闪,这是汉白玉石材特有的光芒。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里只有刘鹏和他的几名徒弟。在这里,“铛铛铛”的凿石声,和树上的知了一同组成了响亮的回声。
刘鹏学习和传承汉白玉雕技艺,已经超过三十年。在工作室里,陈列着他不同时期的石雕作品,而汉白玉雕,是其中绝对的主角。大到百吨重的汉白玉文化艺术宫,小到几克重的太师椅,在大刀阔斧和精雕细琢中,刘鹏创作出一个又一个作品。从龙飞凤舞、福禄寿喜等元素中,找寻过去的痕迹。汉白玉雕,就像存储硬盘一样,记录着历史发展的信息,沿袭技艺的匠人,则在其中试图触摸文化的脉搏与灵魂。
自汉代以来,汉白玉渐渐在建筑工程中彰显作用,被开采应用。1421年,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并大量使用汉白玉石料修筑紫禁城。从此,汉白玉便成为皇家建筑中不可忽视的存在,成为皇家御用之品。
去年,刘鹏受邀复刻故宫汉白玉云龙望柱。望柱常见于古代建筑或桥梁栏板之间,一般由石头或者木头雕刻而成,在故宫,望柱则采用汉白玉石材,其表面雕有飞龙、祥云等皇家元素的装饰,气势恢宏。为尽全力复原出传统雕刻技艺,刘鹏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整理和搜集,完成了故宫“望柱”的复刻品,“为了完全复刻,就没有用到现代的工具,这是我一锤一锤凿出来的。”
汉白玉质地坚硬洁白,具有类似象牙的材质,其石体表面会泛出淡淡的“汗线”水印,并且具有透闪效果,这是汉白玉石的代表性特质。作为大石窝镇的代表性石材,被命名为“国标M1101”的汉白玉位列全国83种优质石材中。
带有“汗线”的白色御用大理石,这是刘鹏为汉白玉石下的更加精准的定义。尤其是“御用”二字,刘鹏表示,这是汉白玉所包含的皇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占地72万平方米、全球知名的北京故宫,就大量采用了汉白玉作为须弥基座以及雕刻成各种装饰,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嵌在保和殿前的云龙阶石,是故宫最大的汉白玉雕,长度超过16米,据估计约有250吨重。刘鹏说,这块阶石是用一整块汉白玉石料雕刻而成的,包括整个建筑基础上的条石、台阶、石栏等用料,都是来自大石窝镇的汉白玉。
今年七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故宫在内,北京中轴线上的多数古建里都能看到汉白玉雕的身影,作为古建当中相当亮眼的存在,恢宏、大气、庄严。刘鹏说:“汉白玉雕文化是皇家文化中不可割舍的部分。”
凭着丰富的汉白玉资源,大石窝镇发展汉白玉雕文化由来已久。明清两个朝代,均在大石窝镇设有官厅,作为皇家石料的采办场所。即便沉寂过一段时间,随着人们对古建的重视,汉白玉雕匠人重回大众视野。
房山区大石窝镇也在为传承汉白玉雕技艺和文化做出改变。在距离北京市中心60公里的京西南,有一座北京地区最大的石雕主题公园——大石窝中华石雕艺术园,这是刘鹏设计并主要建设的,以大型汉白玉雕塑、浮雕为主,包含有百余件汉白玉雕塑。
汉白玉文化艺术宫,就是其中的标志性建筑。这是由刘鹏设计并主持雕刻的大型汉白玉雕建筑,占地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高达27.96米,汉白玉用料近万吨。从设计到施工,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刘鹏不仅要克服材料运输、加工等技术难题,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2002年春节,他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用5天时间完成了设计方案,并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计划和预算。
在施工过程中,刘鹏和他的团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甚至通宵达旦。历时一年多,汉白玉文化艺术宫经历了无数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得以完工。这座由纯汉白玉打造的宫殿,创造了世界最大汉白玉采光窗花的纪录,成为中国石雕艺术的一张金名片。
“汉白玉雕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有其蕴含的古人智慧,三十余年来,汉白玉文化总能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和感动,我有责任,将这些惊喜和感动传递下去。”如今驱车到大石窝镇,依旧能撞见连成一排的雕塑工厂,得益于现代工艺的发展,汉白玉留给这座小镇的价值还在延续,而能够掌握汉白玉雕传统技艺的人,寥寥无几,在平均年龄八十岁以上的老石匠中,六十岁的刘鹏是现掌握传统汉白玉雕技法石匠中最年轻的一代。
在刘鹏的办公室里,有一件会发光的汉白玉雕作品,刘鹏把它叫作《福禄寿喜将军罐》,这是刘鹏在汉白玉雕上的创新。
《福禄寿喜将军罐》上,雕刻的元素也是汉白玉雕中经常运用的元素,飞龙、祥云,以及代表福气吉祥的字样,可是一块石头,怎么能够发光?刘鹏大胆创新,镂空罐身内部,进行内雕,以达到透光的目的。在这件将军罐的最薄处,仅有几毫米。
把一块200公斤的石头,雕刻成仅有约8公斤,除了将军罐,刘鹏在把石头做轻上,还在挑战极限。在作品《太师椅》中,刘鹏运用了微雕的技艺,将汉白玉做成了克重不到3克的太师椅,透光处,可以隔着石头读字。
那些曾被堆放在角落的汉白玉边角料,也因为刘鹏的大胆创新,重新焕发光彩。汉白玉雕不仅能有顶天立地的大气恢宏,也有能点缀生活角落的精致细腻。刘鹏在作品《烛光》中,展示了汉白玉雕走进现代生活的可能。
纽扣、灯座、现代家具装饰,厚重的汉白玉石,在刘鹏的创新下可以圆润温婉,也可以俏皮活泼。刘鹏说:“石头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我雕刻的过程,就是在与它们交流、对话的过程。”
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的刘鹏,选择留在大石窝镇,成为一名驻村艺术家。在房山区政府的支持下,刘鹏创办了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培养各地工艺美术雕刻人才。第一届招生,人数并没有达到刘鹏的预期,“二十多名学生,当地的学生占一半以上。”
办学二十年,刘鹏学校的生源更多来自全国各地,河南、山西、新疆等,不少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或者朋友介绍了解到雕刻雕塑艺术。今年暑期,石窝雕塑艺术学校进行了翻新。
作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白玉雕的传承,任重道远。如果说刘鹏接触汉白玉的前二十年,是在学习和钻研汉白玉雕的技艺,那么在随后的二十年里,刘鹏正在,也将持续收集和整理汉白玉文化,并传播出去。
在刘鹏的工作室里,还摆放着海外留学生练习过的石块。近些年,更是有不少海外艺术家和学生走进大石窝镇,和刘鹏交流学习。当前,刘鹏已整理出版了《中华瑰宝汉白玉》《大匠之道》《刘鹏作品集》等作品,并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传播海外。
飘逸的衣袖,浅浅的笑纹,刘鹏在工作坊中有一件还未完成的人像汉白玉雕,在他的手中,石头和石头碰撞在一起,把无形的风体现在有形的曲线中。刘鹏说:“汉白玉是有生命的,并且给人的感觉是会改变的。”
“要学会做选择,汉白玉的特质,就是逼迫我去挑战,去和这种无穷的变化对抗。”石雕,是要懂得做减法的艺术,这是刘鹏的总结。
凿石声清脆,刘鹏种在雕塑学校门前的海棠结了满树的果子,夏末的风吹得海棠叶沙沙作响,刘鹏的决心,如同他办公室挂着的“坚如磐石”的书法。他说,希望让汉白玉雕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从而走进千家万户。阳光映射出汉白玉本身的细闪,它带着千年宏伟建筑的荣耀,面向多样的未来。NG体育电子游戏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