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绥化的《清明上河图》——在黑土地上展开的暖暖乡愁

2024-06-25 11:49:0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关注百姓身边的事,铁肩担道义,欢迎提供新闻线米,近千个人物,被誉为绥化的《清明上河图》——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热爱,所以深情。正是对故乡这份化不开的深情,让绥化籍军旅画家尹升有了创作的灵感和冲动。从2016年开始,历时1600多个日日夜夜,一幅70米×1米的丹青长卷《故乡》于2020年8月份创作完成。据悉,这幅作品将于近期在绥化市科技馆展出。11月5日,画家带着他的这幅长卷来到了绥化日报社接受了记者采访。

  《故乡》带给人的除了强烈的震撼,还有那徐徐展开的暖暖乡愁。宁静的远山,雾笼的林地,清澈的河流,朴实的民居,让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这幅长卷,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绥化诺敏河畔自然风光为背景,按春夏秋冬四个部分,全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唤醒了记忆,了却了乡愁。长卷内容丰富,春耕夏锄、秋收冬藏、渔樵互市、家务营生、乡村杂艺、五行八作,林林总总跃然纸上。画中近千个人物,朴实自然,情节生动,堪称绥化的《清明上河图》。

  画家尹升,号散仙。1956年出生于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梨树村。松嫩平原诺敏河畔钟灵毓秀的乡土滋养了他的艺术灵魂。尹升从小喜欢美术,上小学之前就对绘画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不管是地上、墙壁上还是书桌上都是童年尹升用来“涂鸦”的平台。在画家童年和少年时代生长的环境里,无论是田野、荒坡、还是流水、小桥,都是他倾诉在画笔上的对象。年少的时候,尹升仅仅知道自己喜欢色彩,热爱画画,但是对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技巧都是不得而知的。那时的尹升,仅仅是凭借着自己对于绘画的热情去临摹一切能感知到的东西,而从小伴随他成长的小人书就是他最爱的临摹范本。

  18岁的时候,尹升高中毕业,随后入伍成为一名战士。入伍之后,他的美术功底让他在部队有了用武之地。就是因为这个特长,尹升在部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近三十年。三十年间,尹升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了绘画的创作中。功夫不负苦心人,尹升渐渐在美术界有了名气,作品多次参加军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奖:1982年,国画《关山度若飞》在沈阳空军美术作品展中获优秀作品奖;1984年国画《神箭》在文化部获优秀作品奖;1985年,工笔画《翠羽春光》在省美协获优秀作品奖。值得一提的是,尹升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取材于他所熟悉的黑土地乡村。

  虽然早年就投笔从戎,但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永远是他扯不断的牵挂。因此,在尹升的艺术生涯中,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乡土记忆,就成了他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熟悉的故乡,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迁,这其中有让人欣喜的向好发展,也有让人扼腕叹息的诸如河流干涸、水质污染等的负面变化。在暮年的浊泪中,还能不能看见自己年少时那朴实而澄澈的双眸?他渴望在自己曾谙熟的山山水水中,再听见那些亲切的乡音。“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于是,他把这浓烈的乡愁汇于笔端,经过1600多个日夜,终于成就一幅长达70米的长卷——《故乡》。

  尹升生长于农村,自幼受乡土文化和秀丽山水的哺育。绿荫翠色中的土墙草棚,清澈流动的小溪,耸峦叠彩的山冈都是他心中的画卷。在画家的心目中,乡村山林并不是飘忽轻柔的色调,而是厚重有力的,有着西洋油画下的光感和质感。画家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和积彩手法,在《故乡》中,以明快的淡色为主基调,营造出清丽明快而又朴实积极的艺术氛围。构图方面,在浅色基调中夹杂着少许大块的绿色和红色,使得整个画面既浑厚浓烈又宁静安详。明与暗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画作中既有生命之阳刚,又有山水之灵秀,朴实的生活气息跃然纸上。

  画家在明快与纯朴的碰撞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勤劳的农夫、简陋的农舍、无垠的田野上倾诉着自己内心的情感。从《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上,每一个生活场景上,我们都能真切地感知到画家的喜悦和悲伤,领悟到大自然的温柔和人的力量。从整个画卷中,我们能感受到,童年和少年的生活给画家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创作空间,农村生活给了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尹升在谈到他的创作感受时,着重强调了生活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他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情感源自生活。从《故乡》这幅长卷中,我们处处能感受到这一点。比如画中那特有的农家宅院,在院中角落里啄食的小鸡,在院外树根下抬腿撒尿的农家土狗,在一处茂密的草丛中警惕地东张西望的黄鼠狼,如果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很难刻画出这样真实生动的生活细节,相信凡是有着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能被这样的生活细节所感染和打动。

  山水有性灵,与人相通,若能以胸怀清澈、虚静空明的心境来体味自然,热爱自然,把自己融入自然,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这是尹升追求的生活和艺术境界。然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纵观古今,凡有成就之大家无不如此。行万里路的目的,在于“登山临水”身临其境,观察自然体验生活,陶冶性情,开阔胸襟;读书则是明理养性、广开思路、提高感悟能力,否则面对自然造化是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境界的,情景不能交融。虽然童年、少年期间的农村生活让尹升经历过贫穷,军旅生涯又让他经受过磨砺,但现在看来,这些经历都是尹升的艺术财富,从广义上讲,这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组成部分。

  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意境之美始终是山水画创作的终极价值标准。尹升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始终秉承着这一艺术理念。巨制《故乡》所表现的正是我们黑土地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场景,那时的乡村,山清水秀,明丽悠然,虽然不富裕,但纯朴简单的农耕经济,没有环境破坏,没有尔虞我诈,是现实版的“天人合一”,这正是我们很多今人苦心追求的一种境界,难怪画家表现得如此淋漓,难怪让观者动容动心。

  明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言:“凡画山水,最重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他又认为,“岂独山水,虽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清人龚贤也说“画树要有情”,人有性情,“其画当从心中擘述”。我们观造化天地自然,有形之物常人可见,取之也容易;而造化有神韵,此中所蕴含的美学特质我们常人不可见,当然,想表现出来也是难上加难,但如果能得此神韵,则是山水画创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故乡》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不仅如此,《故乡》留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巨大的震撼,它也会掀开很多人心头尘封已久的乡愁,温暖每一个失去故乡的灵魂,并让我们对脚下这片黑土地的热爱进一步升华。NG体育电子游戏官网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