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知名博物館被上榜避雷清單?進館先做功課

2024-10-06 23:44:5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避雷!這家博物館再也不來了!”隨著文博熱興起,社交媒體上對文博機構吐槽的帖文隨之增多,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在內的國內各大知名博物館紛紛被上榜“避雷”清單,理由五花八門:有人認為展覽品質不高,不值得排隊﹔有人吐槽博物館管理不善、體驗不佳﹔甚至有人認為博物館展出的文物是贗品……

  “相比自然景觀給人直接的視覺震撼,體驗博物館的樂趣需要做一點功課。”在一些業內人士和文博愛好者看來,博物館熱帶來一批全新的觀眾,他們需要了解如何參觀博物館﹔也有觀眾表示,作為公共文化機構並不只是對專業人士和愛好者開放,博物館也應不斷改進,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避雷上海博物館的三星堆展覽!”最近,文博愛好者葉女士在社交媒體上刷到這樣一個“避雷帖”,發帖者稱自己是“被三星堆的噱頭吸引去”的,結果“一大堆不相關的文物”“青銅大立人、神樹和太陽神鳥一個都沒來”“門口的黃金面具是假的”。作為已經“刷”過三遍上博東館“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的觀眾,葉女士表示自己看到這樣的帖文都蒙了:“發帖者是一點信息都不了解就來博物館嗎?”

  這位發帖人所稱的“三星堆展”,並不僅僅隻展出三星堆文物,而是上博“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三季,集中展出以三星堆、金沙遺址文物為主的古蜀國文明。此次展覽中除200余件來自四川三星堆、金沙遺址的重要文物,還有1/3的文物來自四川省外。

  據策展人員介紹,之所以這樣策劃,是因為曾有觀點認為三星堆文物造型、外觀跟中華文明其他地方的文物不一樣,猜測三星堆文明是由西方傳來,更夸張的是民間傳聞三星堆是“外星文明”。上博舉辦古蜀文明展的出發點之一,就是要把三星堆、金沙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因此行程近兩萬公裡,調集全國文物來講述古蜀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影響和融合,這恰恰是“星耀中國”與此前其他古蜀文明展的不同之處。

  在上博東館大廳記者看到,矗立的青銅大立人注明為“復制品”,其中一件黃金面具復制品有不少年輕人排隊與之合影——它由B站UP主“才疏學淺的才淺”創作,新聞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有排隊的觀眾說,“年輕人的創作跟古老文明發生聯系,不是很有意思的展覽引子嗎?”

  展廳中的大量文物則是近年來考古的重磅發現。豎披發青銅人像是2021年最新的考古發現,在三星堆博物館裡也是最受歡迎的文物之一﹔而擁有明顯良渚文化特征的十節玉琮,與太陽神鳥並列為金沙遺址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之一。展覽中有部分“破文物”:有青銅頭像臉是歪的,青銅神樹上的各種鈴鐺殘件也沒有還原到青銅神樹上。“我們現在不講修復,講清理。”上博研究人員曾介紹,目前三星堆還在不斷發掘中,還不斷有碎片被找到,四川方面對三星堆文物的文保理念是不主張過度修復以免“張冠李戴”。

  隨著社交媒體大數據源源不斷推來博物館“避雷”“勸退”帖文,葉女士注意到其中既有一些“無厘頭”吐槽,比如有人稱“上博東館三星堆展就是一個聲光展還排很長隊”,經評論區網友指正發帖人才發現自己誤把“星耀中國”由光明乳業冠名的展廳誤當成“牛奶展”,壓根沒有參觀﹔但也不乏具備一定專業討論度的內容,比如有人“避雷”的理由是“布展混亂,沒有邏輯,毫不連貫”,並舉例稱“剛看到一個三星堆青銅祭壇,旁邊出現的是金沙遺址的石雕,然后跳到其他地方的青銅器”。

  記者在“星耀中國”展現場看到,這一區域其實是以祭祀為主題的集中展示,青銅祭壇還原三星堆祭祀場景,旁邊的石雕人像和動物則是金沙祭祀場景,另一側的青銅器則是展現古滇國祭祀場面的殺人祭柱青銅貯貝器,旁邊也有ng体育官网入口注册相關文字說明。

  相比過去絕大多數展覽直接以時間或區域為順序布展,“星耀中國”在展覽設計中則凸顯了主題性,以同一主題下不同時期和地區的文物來展現古蜀文明與其他文明的聯系和各自特色。例如展廳入口一側,6件青銅器分成兩列,兩兩對照,器型、紋飾十分相似,其中一組來自三星堆,另一組則來自湖南、重慶等地。策展人正是希望通過這樣的對比,直觀展示古蜀文明與中華其他地方文明的交流聯系。

  “以前的博物館是學習交流的地方,現在的博物館更像是免費景點。”文博愛好者潘先生發現,如今很多新觀眾對參觀博物館存在誤解,往往以為“國寶”就是視覺奇觀,而不在意其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他曾聽過有人討論“商鞅方升真不起眼”“《蒙娜麗莎》好小一張”,甚至有人理直氣壯地說自己“看不懂書畫”,直接問現在能賣多少錢。“就像旅游先做攻略會更舒心,進博物館前了解下展覽和展品的基礎知識,既是對文物的尊重,也是對自己時間的有效利用。”

  “博物館涌進這一大批新觀眾,對博物館和觀眾都是新考驗。”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如今觀眾的文化層次、審美趨向和對博物館的要求都不盡相同,即便從一些看似“無厘頭”的吐槽帖裡也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的想法,“兼顧普及和專業、習慣和創新是未來博物館很重要的課題,要讓人看到熱鬧,也看懂門道。”(記者 簡工博)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搜索